中国工程管理网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回到首页 | 联系我们 | 收藏本站
免费注册会员 | 登陆
工程管理论坛
工程经理圈 工程经理博客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工程管理网 >> 工程文库 >> 行业聚焦 >> 公路 >> 正文
强夯置换法处理软土地基的工程实践
作者:佚名 来源:第一论文网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3-12-21 13:07:44
正式施工前先进行试夯试验;试验段强夯置换复合地基采用静载荷试验进行检测和评价,经过对资料整理分析,强夯置换复合地基夯墩承载力特征值=1450kPa;夯墩间土的承载力特征值=lOOkPa。将上述值值及置换率m值代人公式计算,得强夯置换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70kPa>150kPa,满足设计要求。

  五、强夯置换复合地基施工

  从理论角度讲,要确定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施工参数,科学的试验方法就是以不同的夯击能、夯击数、夯点距和夯锤面积等因素进行排列组合设计来确定最佳的施工参数。但是在实际施工中由于工期和经济等原因无法这样做,一般依据已有经验确定出夯击能和1~2种锤底面积,再选出1~3种夯击数和夯点距进行试验,从结果中选出最佳者。

  本工程设计要求见表1,对淤泥层相对较薄部位,夯击能3000kN·m,夯锤直径2.0m,夯锤重150kN,置换桩间距4.0m,采用正三角形布点;对淤泥层相对较厚部位,夯击能4000kN·m,夯锤直径2.0m,夯锤重180kN,置换桩间距4.0m,采用正三角形布点。填料采用粒径为5~6cm的碎石或块径小于30cm的石渣;每夯墩用石料不小于10m。每夯墩夯击数不小于20击,采取逐点连续夯击法,夯坑周围不应有明显或过大隆起;强夯置换宽度,路基宽27m,两侧放坡3m。坡脚以外2m;共计宽度约37m。

  施工中按照设计提出的要求以及确定的夯墩投石量、投石质量、夯击深度等施工注意事项,结合现场的地质条件和施工情况,通过强夯置换形成了密实的夯墩体,挤密了地基土,密实的夯墩体和墩问地基土形成了强夯置换复合地基。

  六、强夯置换效果的检测和评价

  为了检验强夯置换的加固及处理效果,施工结束后14d检测单位对强夯置换区域进行了平板载荷试验,土工取样试验,标准贯入实验、重型(Ⅱ)动力触探实验。

  夯墩问土采用载荷板面积0.5m,直径0.8m的试验装置,最大加荷200kPa(为设计要求100kPa的2倍);夯墩采用载荷板面积3.14m,直径2.0m的试验装置,最大加荷900kPa(为设计要求450kPa的2倍)。试验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千斤顶分10级加荷,压板埋置深度在设计基础底板下约0.10m,在荷载板上对称安置4个百分表观察地基土沉降量及各级荷载相对稳定情况。对载荷试验原始数据进行整理、计算,绘制p~s曲线(夯墩间土和夯墩各选一条曲线,图2~3),根据曲线的特征,分析得出载荷试验成果,强夯置换后夯墩承载力特征值(fpk)不小于450kPa,夯墩间土的承载力特征值(fsk)不小于lOOkPa,压缩模量E。(MJ)a)不小于10MPa(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点见表2),满足设计要求。

  现场使用xY一1型工程钻机,采用Ф110钻具开孔,在9m深度范围内对夯墩间淤泥质细砂进行取芯钻进。在钻孔中采用重锤击人法采取原状土样送试验室进行土工试验。测试指标主要有地基土的压缩模量、天然含水量、孔隙比,抗剪强度等指标(表3)。

  现场使用xY一1型工程钻机,采用标准贯入器、穿心锤重63.5kg,自由落距76cm,整个场地内均有布置,现场对夯墩问土进行标准贯入试验20次,修正后平均击数5.5击。

  重型(Ⅱ)动力触探试验试验使用xY一1型工程钻孔,采用重型动力触探头,穿心锤重63.5kg,自由落距76cm,整个场地内均有布置。现场对夯墩进行重型(Ⅱ)动力触探试验,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夯墩中回填了级配不同的石料,多数探孔探到0.6m~1.0m就无法继续进行。经检测,夯墩问土检测点动力触探锤击数平均6击;夯墩检测点动力触探锤击数平均12击(仅表层0.6~1.0m范围)。

  根据静载试验、标准贯人试验、土工试验、动力触探试验等成果综合评价检测点的检测指标见表4。

  表4表明,经强夯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压缩模量满足设计院提出的要求。

  施工后一年的定期观测表明,沉降在施工完后的3个月就已趋于稳定,总沉降量较小(平均为16.1mm,小于设计计算量),各观测点沉降较均匀。

  说明经强夯置换处理后,沉降能很快完成,总沉降量、差异沉降较小,比设计预期效果还要好。

  七、结束语

  1)强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目前该工程施工已结束,经检测地基满足设计要求,证明强夯置换法在处理杂填土、淤泥质土地基是完全可行的。

  2)施工简单、速度快。强夯置换法施工机具设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中国工程管理网 | 收藏本站 |京ICP备10012994号
    共创国际项目管理顾问旗下网站:中国研发管理网 | 项目管理者联盟 | 中国工程管理网
    VIP会员 |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刊物出版 | 沙龙会议 | 人才服务 | 广告投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4 21CPM.COM 工程管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